close

 

《特蒐》寶寶得口瘡 易治也易復發


有些父母親在幫寶寶餵奶時,會發現嘴巴裡面有白色的斑塊,若是容易被棉棒等棄去擦拭去除的話,便是奶垢,但若是用力擦除後,黏膜發紅甚至有出血點,就有可能是所謂的『鵝口瘡』。
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婷蓉指出,曾有媽媽帶著兩個月大的寶寶回診打預防針,檢查的時候發現嘴巴內側黏膜跟舌頭上有異常的白色斑塊,並口訴寶寶這幾天比較容易哭鬧,奶量也比之前減少,經醫師診斷為鵝口瘡,給予抗黴菌藥物塗抹治療後,即恢復正常。

柯婷蓉表示,白色念珠菌是臺灣常見的黴菌致病源之一,鵝口瘡則是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,好發於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、舌頭及上顎,外觀看起來是白色斑塊,很容易跟一般奶垢混淆,要區分是奶垢或是鵝口瘡,可以用棉棒或是濕潤的紗布輕輕擦拭,奶垢一般能夠輕易地去除,倘若是鵝口瘡則會持續附著在黏膜上,若用力擦掉白色斑塊,底下的黏膜會發紅甚至有出血點。

事實上,鵝口瘡常見於免疫缺陷的病人,不過一般健康的嬰兒是好發族群,大多數被感染的嬰兒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,但部分嬰兒可能會變得容易哭鬧甚至不愛喝奶。

提醒若是親餵的寶寶有鵝口瘡的問題,媽媽的乳頭也要一起治療,因為寶寶口腔裡的念珠菌也會附著在媽媽的乳頭上,當媽媽的乳頭受到念珠菌感染時,可能會有局部輕微紅腫、刺痛,或是媽媽親餵時異常疼痛等狀況,但這些症狀通常頗輕微,很容易被忽略。

治療方式為使用抗黴菌的藥物直接塗抹在嬰兒的口腔黏膜,還有親餵媽媽的乳頭上,一般治療的療程約是7-14天。其他像是嬰兒口腔會接觸到的物品,例如奶嘴、奶瓶、固齒器或是玩具等都要徹底消毒。

由於臺灣濕熱的環境適合黴菌生長,因此鵝口瘡雖然很容易治療卻也容易復發,除了治療之外,在日常照顧的細節上也需要多些注意,在預防方面,除了維持環境與器具清潔之外,餵奶後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鵝口瘡的重要步驟。





文章出自: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sdc0aujucap 的頭像
    nsdc0aujucap

    nf2dVxgyKn2R

    nsdc0aujuc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